摘要:司马司徒等姓氏源自什么12.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:“氏于国,则齐鲁秦吴……氏于字,则盂孙叔孙;氏于居,则东门北郭。”由此推论,司马、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官名!官名!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:有的由封邑而来。如令狐氏,《百家姓》中记述为: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,受封于令狐邑,后人遂以“令狐”为姓;又如段干氏
司马司徒等姓氏源自什么
12.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:“氏于国,则齐鲁秦吴……氏于字,则盂孙叔孙;氏于居,则东门北郭。”由此推论,司马、司徒等姓氏应源自
官名!官名!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:有的由封邑而来。如令狐氏,《百家姓》中记述为: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,受封于令狐邑,后人遂以“令狐”为姓;又如段干氏,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,其后人遂以“段干”为姓;此外,还有梁丘、上官、羊舌、钟离等复姓,都属这种情况。有的因居地而来。如东郭氏,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,后人遂以“东郭”为姓;又如闾丘氏,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,时称闾丘婴,后人遂以“闾丘”为姓。
“司马”是什么官?...
最早的司马,可是了不得的大官,汉代的大司马,是最高军事长官。比如霍光就是 “大司马大将军” 。
隋唐宋三朝,把兵部尚书尊称大司马。可是在唐朝以后,司马就不是大官了,就是一州长官的军事属官。比如白居易就做过 江州司马,好像现在的武装部长一样。
蒙元、明朝、清朝,就没有这种官职了。司马
【司马】官名。西周始置,与司徒、司工并称“三有司”。军政与军赋,为朝廷大臣,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。《诗·大雅·常武》:“王(周宣王)谓尹氏(太史),命程伯休父:左右陈行,戒我师旅,率彼准浦,省此徐士。”毛传:“程伯休父始命为大司马”》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设有“三有司”。春秋时诸侯多设置,宋有大司马、少司马。楚有大司马、左右司马,其职位仅次于令尹。卿大夫亦有司马或马正,为武职。战国时魏、燕有司马、楚有左右司马。战国时为掌管军政、军赋的副官,如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。”隋唐时是州郡太守(刺史)的属官,如《琵琶行》:“元和十年,予左迁九江郡司马。”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,位在州郡别驾、长史之下。
另:古代战争中,战车不管如何先进,它的机动性还是受地形道路限制,所以,行军需要队形整齐;交战也一样,严谨的车阵是士兵依托的基础,使勇敢者和怯懦者都不能独自前进或后退。在战国时期,晋军首先特设“司马”一职,专门纠察队列秩序,这也是“司马”一姓的来历。中央官名
西周始置,位次三公,与六卿相当,与司徒、司空、司士、司寇并称五官,掌军政和军赋,春秋、战国沿置。汉武帝时置大司马,作为大将军的加号,后亦加于骠骑将军,后汉单独设置,皆开府。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。参考 《史记.楚世家》:“立子比为王,公子子皙为令尹,弃疾为司马。”
汉武帝定制,司马,主武也,掌管军事之职。大将军所属军队分为五部,各置司马一人领之。魏晋南北朝,诸将军开府,府置司马一人,位次将军,掌本府军事,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。 宋制,司马铜印墨绶,绛朝服,武冠。至隋时废州府之任,不置司马,改置治中。参考 《三国志.蜀志.姜维传》:“延熙元年,随大将军蒋琬往汉中。琬既迁大司马,以维为司马,数率偏军西入。”